出版園地
10 Dec 2014
2014 中英禪十開示 : (5) 溈山語錄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)百丈清規   

溈山十五歲出家,但沒有寫他什麼時候去受戒。在中國古代,出家得到戒牒以後什麼時候去受戒?本來戒律規定二十歲,但中國並沒刻意執行,尤其如果長得個子高一點,只要你願意發心來、有那戒牒,大概戒場都會收留你。

記得我在民國五十八年即一九六九年去受戒時,我才十八歲。我問戒和尚:「戒法規定二十歲,我十八歲能不能受戒?」他說:「可以。」因為我是佛學院出身的,總不能不照佛陀的戒法來求戒,這樣子求戒就不得戒。老和尚說:「在母親的肚子裡算一歲,中國人前後虛歲又算一歲,所以十八歲就是二十歲。」

更何況,那時候是全部學院放假去受戒,以後你要再找這樣的機會——有這些同學一起做戒兄弟、受戒的人資質平等齊全——就不好找了。更何況──那時候我不知道──我的戒常住、戒和尚跟我師父的是同一位。師父是民國五十二年,我是民國五十八年,前後只差六年,很殊勝,不是故意去選的。

溈山和尚到底什麼時候去受戒?甚至有沒有受戒?大概都要有,只是沒有刻意把它寫出來。我想大概是出家沒多久,他就去受戒。但在中國有一個天然(註:唐朝丹霞天然禪師),就是石頭跟馬祖共有的弟子。天然可以說是沒有正式去戒場受戒,但他的修持和一切,都被人家視作是完整的出家人。

在中國早期,也是根據印度的戒律來,就是半月、半月誦戒,半月、半月自恣,來作為中國出家人修行必須遵守的生活軌範。畢竟,不管是比丘、比丘尼戒,裡面的一些有關食衣住行,因為地點、國情和各方面的不同,沒辦法完全遵守。禪者就另外別居,另外建立寺廟──不同於國家所建的寺廟。

生活方式必須要合律,合乎佛陀的律法,依律安住,對禪修人來講是很困難的,因為禪修人大部分是以農耕為生。在戒律裡,出家人是不可以拿鋤頭,不可以種植的,但禪者往往在山上修行,衣食不是靠國家或施主供養,必須自己耕作。而且出家人的衣袍穿著,也完全沒辦法沿習印度的。

所以與其說,常常明知犯戒,不如變成有個中國人可以共同實踐的戒。後來百丈建叢林,樹立所謂的清規,就成為後來的「禪門」。中國出家人變成以佛陀戒律的精神,但不是用他的戒條來規範自己的行為,行的就是百丈清規的內容。但仍然不逾越小乘的精神,以及菩薩大乘的內涵。

溈山因為他出家的師父是個律師,受戒有可能也是跟隨他師父受。受完戒以後,五年學律,大概是在師父的座下好好地研究大小乘的戒律。五年以後,他到杭州龍興寺去研究大小乘的教理,也就是律研究完以後,他去學教,到杭州龍興寺。因為當時江南,佛教比較興盛,無論是三論還是涅槃(註:三論宗、涅槃宗),甚至禪宗,很多東西都在江南。因為經濟、政治各方面比較進步和安定,佛教也跟著興起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) 欠缺向上一著

在當時,唐朝國都仍然在北方,後來北方藩鎮還有安史之亂。作亂以後大多數都被破壞了,真正的首善之區、比較繁榮富裕的地方,都在江南。當時隋唐時代的出家人,並不是置經書於不顧,而是對經教義理都要熟悉。但欠缺向上的一著,也就欠缺自己生命跟佛法的實證。

這時候,才會離開自己所研習的經教,直接去親問、參請善知識給予生命的點撥。你必須對經教已經有正確的認知,而且深信一切眾生也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,也知道一切諸法緣起空寂,這樣出來參學才不叫盲修瞎練。否則經教義理完全不懂,你的參學只是觀光,或只是去記憶那些大德長老對這件事的解釋跟說明,然後自己起分別心去理解說:哪個講得好,哪個講得有道理。這樣都不叫行腳參學,它仍然是妄想分別的另一種顯現。

古代的大德在行腳之前,必須對經教義理有瞭解──諸法是究竟空寂,雖空寂,但具有如來的種種妙用。這些雖然瞭解,奈何仍然未能具足,因此要去參訪善知識──以善知識的善巧、方便、智慧,點撥每個參學者,使參學者當下、言下能夠立悟自己所知、所明白的一切,這才叫作參學。

當溈山深入經教以後,發覺經教義理了了清楚,自己也明白。像一句很簡單的話:「生死就是解脫」,你可以知道,也能從很多教理明白。但是回歸到自己生命上來觀照:你現在處於生死的當下,你解脫嗎?你清淨嗎?自在嗎?你發覺,都離你有一個距離。

究竟如何理解這些教理跟生命是不二的?只有那些大善知識才具足。因此,行腳就是向這些大德們請教,不是請教他們答案,是藉善知識生命真實的體驗、他的力量,直接使我們頓斷一切妄想意識。在善知識的言下、當下的點撥之下,我們轉得身過來,這樣子,就能見自己的本性。

並不是去跟隨這些老和尚學什麼東西,或是記憶他什麼東西,或是去看他做些什麼。而是要在老和尚不管是言語的說明,不管是棒、是喝的指導之中,頓悟自己原來的心性是本自圓成、本自清淨的。這樣才能在老和尚的鉗鎚之下,能夠參究諸法的究竟實相,能夠見到自己生命的真實。

參學要具足參學的眼,你才能真正去參學,否則你只是跑道場。跑來跑去以後,自己變皮了,就不會認真去努力。早上講到這裡,晚上再來看溈山怎麼去親近百丈禪師。

在我前面有一盒餅乾,為了鼓勵大家精進努力,希望你們吃下去,不僅是甜在嘴裡,而且要美在心裡,要感受到生命真的是何其美好!這是我對你們的祝福,也是對你們的鼓勵。

登入
會員登入
更新驗證碼
立即結帳

為簡化流程,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。完成訂購後,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。

購物車 (0)

TOTAL:$0
立即結帳